地图上的弹坑可以填平,心里的战场却更难收拾。当以色列与伊朗的导弹短暂交锋后归于沉寂,一场争夺“胜利”桂冠的战争,才刚刚拉开序幕。这场战争的主角,是伊朗的统治者们,他们正为国内民众献上一场精心编排的独角戏。
戏码惊心动魄,剧情却漏洞百出。这究竟是高估了民众的无知,还是低估了现实的残酷?这背后,与其说是自欺欺人,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政治魔术。
一、一场只为自家客厅上演的庆功盛宴
要看懂这场戏,首先得找准观众席。这番慷慨激昂的胜利宣言,压根不是说给白宫、克里姆林宫或任何一个外国使馆听的。它的唯一听众,是德黑兰街头的年轻人、伊斯法罕市场里的店主,以及那些在经济萧条中仍对政权抱有幻想的忠实拥护者。
大幕由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亲自拉开,他用一连串的“祝贺”,将双方的默契停火,硬生生描绘成一场伊朗式的“斯大林格勒保卫战”。在他的叙事里,伊朗军队神兵天降,视以色列世界顶级的多层防空系统如无物,予以“决定性”的沉重打击。这番话语,无非是在为神权统治那件陈旧的外袍,缝上一枚崭新而闪亮的强大勋章。
如果说领袖负责定调,那么议长加利巴夫就是那个往剧本里填充惊悚细节的人。他抛出的两个数字,堪称神来之笔:“以色列死亡500人”、“特拉维夫三分之一被摧毁”。这两个数字拥有瞬间点燃情绪的魔力,足以让任何一个与外界信息隔绝的普通人血脉偾张,感觉自己见证了历史。
可这恰恰是整套说辞中最不堪一击的部分。稍有常识便知,对于一个九百多万人口的国家,阵亡五百人,意味着每时每刻都有葬礼在举行,整个社会将陷入巨大的悲痛与停滞。至于“三分之一的特拉维夫被毁”,更是足以媲美科幻电影的场景,在卫星与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今天,这种谎言连一天都撑不过去。
那又何必如此拙劣地夸大?因为宣传的本质,从来不是传递事实,而是兜售情绪。数字的精确与否无关紧要,“500”这个符号,代表的是“我们让他们流了足够多的血”。
“三分之一”这个比例,象征着“我们有能力捣毁他们的心脏”。这是一种高纯度的民族主义肾上腺素,其唯一目的,就是将民众的视线从国内货币贬值、物价飞涨的残酷现实中强行移开,用一场虚构的对外胜利,来麻醉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痛感。
二、世界不需要剧本,只需要事实的清单
当伊朗的“庆功会”进行到高潮时,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像一盆冰水,兜头浇下。没有掌声,没有附和,甚至连礼貌性的评论都寥寥无几,只剩下毫不留情的“事实核查”,让德黑兰的独角戏显得无比尴尬和孤单。
最先递上“打脸”报告的,是促成停火的斡旋方——美国。其国防情报局的评估冷酷而专业: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确实造成了破坏,但仅仅是让其研发进程“倒退数月”。“倒退”与伊朗暗示的“瘫痪”或“摧毁”,一词之差,天壤之别。它清晰地表明,以色列的军事冒险,是一次目标明确、且基本实现预期效果的外科手术。
紧随其后的七国集团(G7)外长联合声明,则展现了另一种高明的不屑。声明中,他们小心翼翼地绕开了“谁赢谁输”这个伊朗最在乎的话题,只字不提胜负,而是直接将焦点拉回伊核协议的谈判桌。这番外交辞令的潜台词再明白不过:别演了,这场小打小闹改变不了任何根本矛盾,回到现实世界,解决真正的问题吧。
最具戏剧性的,或许还是那个被伊朗官方描绘成“哭着喊着求饶”的“战败方”——以色列。总理内塔尼亚胡不仅毫无颓丧之气,反而跑到被袭击的科研机构,发表了鹰派十足的讲话,声称对伊朗的打击“只要有必要就会持续”。这种以攻为守的姿态,哪里像是战败者?分明是将伊朗暴露出的军事短板,当成了自己下一轮宣传的绝佳素材。
这场跨越国界的信息战,伊朗在国内或许还能依靠高墙和屏蔽词获得片刻的掌声,但在全球化的舆论场上,它输得相当彻底。当全世界都在用放大镜审视事实时,伊朗的剧本显得如此粗糙,以至于更像一封寄给自己的情书。
三、凯旋的号角,盖不住面包与伤口的呻吟
再宏大的叙事,也终究要被现实的引力拉回地面。在伊朗“伟大胜利”的舞台幕布之后,是国家经济早已不堪重负的呻吟,和一道道日益加深的社会裂痕。
官方宣传刻意忽略了一些细节。例如,在短暂的冲突期间,伊朗政府紧急召回了所有正在休假的医生与护士,命令各大医院清空非紧急病床。这种反常的举动,只能说明一件事:其医疗系统正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。而根据以色列方面公布的、并经过多方核查的数据,伊朗的实际伤亡远超自己承认的数字,达到了死亡627人、受伤4870人的惊人程度。
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,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。这种切肤之痛,绝非一句空洞的“胜利”口号所能抚平。当一个家庭还在为下一餐的面包发愁,当一个母亲还在等待前线儿子的消息,你很难让他们为了几枚落在以色列无人区的导弹而由衷地欢呼雀跃。
经济的账单则更为沉重。多年的国际制裁本就让伊朗经济命悬一线,民生维艰。一场哪怕是短暂的战争,也意味着天文数字的资源消耗。冲突期间,伊朗全国范围的大面积断网,一方面是战时信息管制的需要,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国家基础设施的脆弱。在这种背景下,所谓的“胜利”更像是一种奢侈的幻觉。
更值得玩味的,是被官方媒体严密封锁的另一种声音。据一些外媒零星报道,在冲突最激烈时,伊朗国内多个城市爆发了小规模的反战抗议。民众打出的标语直截了当——“不要加沙,不要黎巴嫩,我们只为伊朗献身!”、“停止战争,拯救经济!”这些微弱的呼声,与官方描绘的“万众一心、同仇敌忾”形成了巨大反差,也揭示了统治者内心最深的恐惧。
这场“胜利”的代价,远比它带来的荣耀要真实得多。
当一个政权开始用墨水描绘战功,而不是用钢铁捍卫民生时,它的地基便已在沙上。伊朗统治者们精心编织的胜利神话,或许能赢得一时的喝彩,却也为自己打造了一座叙事的囚笼。
当谎言的泡沫被现实的尖针戳破,当被煽动起来的狂热无处发泄,那反噬的力量,或许比任何来自外部的导弹都更具毁灭性。德黑兰的精英们还在回味着如何“羞辱了宿敌”,却没有意识到,真正羞辱他们的,是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那个剧本。
秦安配资-青海配资开户-网上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正规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