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国最低调的“第一夫人”,她的名字鲜为人知,然而,如今已年届九旬,她依然健在。
若非提及华国锋,韩芝俊这位昔日“第一夫人”的名号恐怕鲜为人知,盖因她行事风格之低调。
不同于“第一夫人”王光美曾多次以该身份亮相公开场合,韩芝俊始终未曾以“第一夫人”的身份参加过任何公开活动。
不仅如此,她的日常与寻常的家庭主妇并无二致。清晨,她会前往菜市场,精打细算地与商贩讨价还价;随后,她骑上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。白天,她投身于工作,而夜晚则回归家庭,负责烹饪晚餐,同时还要照顾几个孩子,以及丈夫华国锋。
昔日拜访华国锋家中,华国锋语气坚定地言道:“我们志趣相投,共患难,定能携手共度余生。”
此言甚是,他们共度风雨,携手走过近六十载,堪称一生一世,永结同心。
抗日英雄家庭
1931年,日本觊觎中国。
“母亲呼唤儿郎抗击东洋,妻子送别丈夫奔赴战场”的歌声,在东山村的上空回荡,宛如春雷滚滚,震撼人心。
那一年,韩芝俊呱呱坠地,他的父母亲不过是田间劳作的普通农夫,终其一生耕耘在田畴之间。
然而,日本铁骑横行于中华领土,欺凌我国民众,各地民众纷纷奋起反抗。在东山村里,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成员正是韩芝俊的父亲——韩七海。
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游击队的行列,紧握枪杆,誓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。
与此同时,他亦积极鼓动家中的兄弟姐妹,包括三弟、四弟以及五弟,纷纷投身于八路军的行列。
在那个充满动荡的战争岁月里,韩家共有七位成员投身于共产党的事业,他们堪称货真价实的抗日世家。
地方党组织与抗日政府共同赞誉韩家为“抗日救国的典范之家”。
那些日本侵略者对东山村的韩家恨之入骨,咬牙切齿地发誓:“韩家是八路军的藏身之地,务必将他们全家活捉,连家中的一只鸡也不能放过!”
面对敌人的抵制,我们坚定地站在支持的一方。这样的红色家庭,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拥护以及组织的由衷赞誉。
童年,人生最初的篇章,我们在此懵懂地领略世界的美好,感受着母爱的温暖。然而,韩芝俊的童年却截然不同,它充满了动荡与不安,笼罩在枪林弹雨和血雨腥风的阴影之中。
不知凡几,日军持枪挺进东山村,面容狰狞,似欲吞噬生灵,他们屡次闯入,行凶杀人、纵火焚粮,恶行累累,无所不为。
年幼的韩芝俊只得与村中的其他孩童们一同,跟随父母在深夜时分攀爬沟壑,穿梭于山洞之中。
韩芝俊自幼便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,自那时起便投身于革命事业。
巡逻岗哨、传递信件,虽年纪轻轻,她的心中却蕴藏着无限的力量。尚在十一二岁的年纪,她便担起了当地儿童团指导员的职责。
距韩芝俊住所约三百六十里之遥,便抵达了华国锋的宅邸。
两人是山西老乡。
一个位于山西东北部,另一个坐落在山西西南端,二者相隔,横亘整个山西大地。
三鞠躬于毛主席像即婚礼仪式。
1945年,日本宣布投降,韩芝俊得以踏入晋中一中的校门。鉴于她幼年时期饱受战乱之苦,未能专心致志于学业,此刻终于拥有了潜心学习的条件,她倍加珍惜这难得的求知机会,刻苦攻读。
凭借着出色的表现,她在15岁那年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自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途。
韩芝俊对文艺情有独钟,她热衷于将那些广为流传、值得大力推崇的故事,通过艺术的加工润色,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大众。这,正是她学生时代一直憧憬的事业。
加之自幼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,她即便身为女性,亦毫无娇柔做作之态,反倒是透着一股子男儿气概。因此在文工团的演出中,她经常担纲男性角色的扮演。
在那个娱乐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,文工团的演出形式倍受民众喜爱。韩芝俊他们每场演出落幕,总能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彩。
1948年,华国锋随晋中一地委机关迁往盂县,此时韩芝俊已然成长为一名技艺精湛的演员。
华国锋莅临观赏了韩芝俊倾情演绎的《王贵和李香香》、《兄妹开荒》等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。
在舞台上,韩芝俊展现出了女性的柔美与男性的英气并重,她的表演既灵动又充满活力,令华国锋赞不绝口。
昔日,盂县县委书记田泽仁乃韩芝俊之舅亲,他对同乡出身、同样来自山西的华国锋留下了良好的印象。
于是,他担当了月老的角色,为韩芝俊引荐了华国锋,这位也是山西同乡。韩芝俊自是对华国锋怀有份亲切之感。
这位实实在在的山西壮汉,双眸炯炯有神,言谈间慷慨激昂,待人亲切且关怀备至。细思及此,他年仅二十余岁便已投身革命多年,韩芝俊心中,华国锋堪称一位货真价实的英雄。
正值农事休歇之际,村民们得以闲暇。华国锋目睹文工团的演出激情洋溢,便萌生了趁此良机,向乡邻们普及革命理念与党的方针政策。此举自然离不开与文工团的频繁互动。
因此,韩芝俊与华国锋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。华国锋性情沉稳、内敛,他却格外欣赏韩芝俊那份开朗而干练的个性。
再者,或许因为同乡的关系,他们在工作中总是畅谈不休,协作无间,每当任务圆满完成,两人便会心有灵犀地相互一笑。
两人走到一起是自然而然的事。
1949年,28岁的华国锋与年仅18岁的韩芝俊喜结连理。
他们的婚礼仪式与那个时代的众多革命先烈如出一辙,简约而不失庄重。他们选定了农家小院作为举办场所,门框上高挂毛主席的画像,两侧竖立着两面鲜艳的红旗。院门前摆放着一张大桌,桌上摆放着各式水果,营造出温馨而庄重的氛围。
不敬天地、不拜父母,他们的婚礼仪式便是对毛主席像行三鞠躬之礼。
婚后,华国锋首次携韩芝俊回老家,其母不禁发问:“为何选择了一位军队里的女孩?部队里的人常因公外出,而且她还是五台籍,你为何不娶一位我们交城本土的女子呢?”
华国锋紧握着妻子的手,面带笑容地对母亲言道:“我们志趣相投,携手共渡风雨,定能相濡以沫,直至白头。”
韩芝俊闻言,不禁垂首轻笑,那笑声中满载着甜蜜,她的心也随之涌起一股温馨的暖流。
自韩芝俊筹备步入华国锋的婚姻殿堂起,她便深知,与华国锋的结合,便是与革命同行。华国锋凭借其卓越才华,守护着国家的繁荣与社会的安定,而她则致力于守护这个温馨的家庭。
夫唱妇随
春意盎然的三月,杨柳渐染嫩绿,桃花杏花竞相绽放,滔滔江水浩荡东流,华国锋同志即将告别地委,踏上南下的征程。
华国锋同志性格平易近人,擅长进行群众思想工作,并且对党的土地政策了如指掌。因此,在新近解放的区域,迫切需要像华国锋同志这样的基层干部。
得知丈夫即将南下,韩芝俊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同行决定,与丈夫一同踏上了征程。从华北至华中,再到华南,他们携手跨越了祖国辽阔的大半疆域。
在向南迁移的征途中,华国锋持续对随行同志进行思想引导,激励大家确立终身投身革命事业的崇高信念,紧密跟随毛主席及党中央的步伐,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!
踏上湖南的土地,华国锋接任了湘阴县县委书记以及地委委员的双重职务。自此,这位来自北方的硬汉在湖南这片热土上深耕细作,度过了长达22年的光阴。
南方气候湿润,对于初次南下的北方干部而言,水土不服之苦加之语言隔阂,使得他们的工作推进显得尤为缓慢。
华国锋肩负重任,既要向南下干部们开展思想动员,又要迅速在当地铺开工作。
他日复一日,早出晚归,脚踩草鞋,雨天则撑起雨伞,夜晚则提着马灯,穿梭于全县的大小堤坝与农田之间。即便身处农民的地头,他也从不拘泥于形象,卷起裤脚便投身劳作,与农民兄弟并肩挑水耕种,亲如一家。正是如此,他迅速而全面地了解了全县的实际情况。
然而,他同样遭遇了其他干部们所面临的问题。对于南方的饮食,他并不适应,更偏爱北方面食的美味,而荤菜的选择则几乎锁定在羊肉上,对于其他食材则显得不太热衷。
恰逢单位食堂的厨师湘菜烹饪技艺高超,却在对北方面食的制作上遇到了难题。
韩芝俊便巧妙变换手法,为华国锋烹制各式面点,诸如拉面、刀削面、揪面片以及饸饹面等。每当华国锋归家,品尝到妻子亲手熬煮的一碗面条,往日的劳顿与疲惫便随之消散。
“有了芝俊,我的饮食品质可谓是节节攀升,你做的面食手艺确实是日渐精进。”
华国锋每次享用完面食,总是心满意足,由衷地称赞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。
“行了,我明白你的喜好,这没什么大不了的。只要你能吃得开心,工作也顺心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
两人默契一笑。
韩芝俊不仅要照料华国锋,家中长子苏华亦已降生。她身兼数职,既要勤恳工作,又要照顾家庭和孩子,日复一日,她的日程紧凑而充实。
她对此乐此不疲,毕竟华国锋是个知恩图报的人。他深知她的辛劳,对她关怀备至,这让她心满意足。况且,她深知丈夫肩负的重任,故而她毫不犹豫地给予全力支持。
在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里,爱情往往深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——油盐柴米,平凡琐事之中。然而,正是因为如此,它才显得尤为珍贵,因为这样的爱情已历经现实的洗礼与考验。
在那个时期,家中缺乏月嫂的协助,而长辈亦不在身边照料,韩芝俊偶尔在忙碌至极时,不得不将孩子暂时托付给邻里照看,待手头事务稍缓,再将孩子接回。
在革命岁月里,众多先辈们亦曾如此奉献,为了新中国建设的大业,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。
1951年,华国锋任湘潭县委书记。
湘潭,这片孕育了毛泽东、齐白石等众多杰出人物的沃土,却依旧显得相对滞后。这里,公路稀少,绝大多数的道路仅能容纳独轮车缓缓穿行,蜿蜒曲折,宛若羊肠。
华国锋每日率数位干部同行,身着一双布鞋,肩背背包,跋涉数十里,深入基层各地进行实地调研。
华国锋历来重视农民阶层,深信将农民们组织起来,原本分散的力量得以凝聚,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推动农业的发展。
在湖南任职期间,他极为重视农业合作事业,亲自指导成立了农业互助组和合作社。这一举措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的稳步发展,并带来了丰硕的收成。
华国锋在农业领域的才能得以显著提升,随之而来的是他职位的稳步攀升。与此同时,韩芝俊在这段岁月里接连诞下三名子女,她既要投身工作,又要兼顾家庭事务,其辛劳程度不言而喻。
日复一日,她于晨曦中踏自行车前往菜市场挑选食材,与摊主讨价还价,每一分每一厘都力求精打细算。随后,她便担负起接送孩子上学的重任,其生活节奏与三十余岁的全职主妇并无二致。
她性情低调,着装风格简约,且从不与华国锋一同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。正因如此,鲜有人知晓,这位低调而朴实的女性竟是我国前领导人华国锋的伴侣。
随后,华国锋被调至北京主持相关工作,而彼时韩芝俊尚是一名平凡的保育员。
即便迁居至北京,她的日常作息依旧如故,每日依然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工作与家庭之间,采购生活必需品,并接送孩子。
她的自行车陪伴她已有数年时光,每日往返于上下班途中,常常在行进间遭遇故障,或是车胎不慎漏气,亦或是链条脱落。久而久之,连路旁的修车师傅也对她熟络起来。
每当她踏入修车行,师傅便会亲切地与她问好,随后便娴熟地开始为她检修自行车。
在单位,同事们亲昵地唤她“韩姑”或“韩姨”,她对此称呼甚是喜爱,觉得格外温馨,总是面带笑容逐一回应。
位于北京西皇城根的这座院落,曾是明代礼王府的组成部分。自1981年华国锋先生卸任政坛之后,韩芝俊一脉便在此安家落户。
他们的生活颇为简朴,家中陈设均为使用多年的古旧家具,所着衣物亦极为朴素,与时尚潮流相去甚远。
这里有一桩趣闻,每当华国锋的衣物染上了污渍,工作人员便争相抢着为其洗涤。然而,华国锋却并不乐意,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,他想出了一条妙计。每当衣物更换下来,他便巧妙地将它们藏匿起来,然后悄然无声地转交给韩芝俊。
韩芝俊常笑谑他。
这对老夫妇仅依靠退休金维持生计,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特殊待遇。他们与子女及孙女同住一院,虽然这院落略显狭小,却洋溢着温馨与和谐,他们生活得无比满足。
院落中,他们亲手开辟了一片园地,其中种植着树木、花卉以及各式瓜果与蔬菜。华国锋与韩芝俊常身着朴素的农民服饰,手持小铲或铁锹,细心照料着这些植物。孙女则在院落中欢快地奔跑嬉戏,整个场景洋溢着无尽的温馨。
华国锋在任职期间,因过度劳累,不幸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。自那时起,他的饮食安排便交由韩芝俊精心调控。每日三餐均严格遵循少盐、少油、无糖的原则,每一餐的分量都精确至几钱几两。
在华妻无微不至的呵护之下,华国锋的晚年时光得以远离病痛的侵扰,过得格外舒心与惬意。
闲暇之余,华国锋常沉醉于书法创作,他笔下的颜体书法功底深厚,颇具韵味。他钟爱颜体,因其笔法坚实有力,气势恢宏,给人以端庄大气之感。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,便是极具力量与美感,令人赏心悦目。
在两位长辈的熏陶下,他们的几个子女的生活态度同样显得极为低调。其中,最为人熟知的大女儿,更是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。
华国锋不喜见家人涉足公众视野,亦对任何特殊待遇持反对态度,韩芝俊深表认同,这恰是她所秉持的信念。
2008年,华国锋同志离世,市民政局向韩芝俊同志征询了对处理华老遗事的意见。韩芝俊同志提出了四项原则:坚决不占用耕地,切实保护文物不受损害,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规,以及坚决避免与民众争夺土地资源。
自1949年至今,不过短短数月之差,他们便携手走过了整整六十年,这恰似一个甲子的轮回。
当初华国锋誓言在耳。
“我们心志相合,共尝风雨,定能携手走过一生,白头偕老。”
这正是共产党员的爱情,它源于革命岁月,摒弃了奢华与空幻,所留存的是那份真挚与纯粹。
“往昔车行缓,一生情定一人。”华国锋与韩芝俊的爱情虽无惊天动地,却蕴含着崇高的情感与伟大的力量。他们的爱情超越了时间的界限,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,镶嵌在人们心中,熠熠生辉。
愿韩芝俊老人健康幸福!
秦安配资-青海配资开户-网上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正规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